艺术新闻
联系方式
精英艺术网-北京今史艺术学研究院
电话:18611192567
网址:www.bxsd.org
地址:北京海淀区光耀东方广场S座
详情
田德春入选“限量版珍藏邮册•艺术家卷”
发布:2020/3/12 点击:2271
致力传承中华文化 潜心书法精英艺术
当代知名书法家 田德春
田德春,字松涛,号集贤春轩,一级书法师,祖籍辽宁,生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现居北京。现任世界精英书画艺术研究院理事;中国新闻播报社高级书法顾问;北京今史艺术学院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研究员;哈尔滨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等职。
田德春先生出生于艺术世家,自幼受祖父熏陶痴迷于书法艺术,长期从事文化宣传工作。曾先后得到了著名书法家刘炳森、欧阳中石等名家的亲切教诲。多年潜心学习书法、临摹碑帖,成绩显著;深入钻研书法理论,认真学习古今书法名作之神韵,反复揣摩楷、行、草、隶、篆诸体,遍临汉、魏、晋、唐各家之碑帖,艺术造诣逐日至臻,得到有关领导和艺术家的好评。
田德春先生执着于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师古不泥,标新立异,自出新意,创作和完善每一幅作品,达到传统书法与视觉审美的结合,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其隶书端庄俊逸,古朴苍劲;行书、草书淋漓洒脱,气韵灵动;楷书笔力雄健,气势豪迈。
田德春先生作品多次应邀被黑龙江省政府及哈尔滨市有关单位收藏陈列。近年来,其作品被钓鱼台国宾馆、中央警卫局及有关部委收藏陈列。2015年1月书写的横幅隶书(业精於勤)被韩国主管文化教育、新闻的国会议员收藏。
书法艺术对精神生活之功效
田德春
在物欲横流、功利浮躁、信息加速与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中,人们往往容易迷失自我,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书法是很好的怡情,健身项目。研究表明,练习书法,有助于培养儿童的专注力。对于老年人而言,书法也可谓是养生之道。从生理学的角度分析,练习书法,必须端坐凝视,专心所致,是心、眼、臂、肘、腕、指共同配合的微量运动,所以能怡情养性,健体益寿。纵观中国书法史,书家普遍高寿,欧阳询享年85岁,柳公权88岁,文征明99岁尚习小楷,梁书同93岁,近现代书法家中林散之90岁,陈叔亮91岁,沙孟海93岁,启功94岁,上海书法老人苏局仙年过百岁仍临池不辍,问其养生之道,他自言“唯书画而已”,105岁时无疾而终。
同时练习书法艺术也可以另人们提升审美能力。西汉文学家扬雄说“书,心画也”。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言“书如其人”。书法因为线条的抽象性,与人的心灵最近,不同的人写出的是不同的字。贤哲之士的字,温和醇厚;英雄豪杰的字,沉着刚毅;脱俗奇人的字,磊落洒脱;文人学士的字,清俊秀丽。同时纵观书法史,经典之作也是人类情感的表征,《兰亭序》是中和,《祭侄稿》是悲愤,《金刚经》是宁静,《天发神谶》是刚怒,《石门颂》是苍茫。因此可以说,练习书法通过手笔的不断研习,心灵得以修炼,审美不断提高。写出好的书法作品,需要文化,美学,和哲学的共同积累。
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通过修身养性,增长智慧,是人生顿悟之路。书法艺术通过观摩,临写,练习,自成,很好的体现了以定得静,静能生慧之意。通过练习书法,对人生的领悟也在不断修得。
其一“曲则全,枉则直”。为人处事,做人写字讲究艺术,讲究曲线。直来直去,往往是行不通的。曲则有情,曲则生韵。这和书法是一样的,不能老是横和竖,不用“使转”。当然“使转”过了头,字中尽是些圈圈眼眼,就太俗了,人也就变得滑头滑脑。
其二“平淡自然,宠辱不惊”。书法在笔法上,讲求“藏头护尾,力在字中”,做人就要“刚柔并济”,讲求“入木三分,力透纸背”,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用笔上要“藏露互见,方圆并备”,做人要能上能下,能屈能伸;结字上,讲求“重心平稳”,做人就要稳重,不要轻浮;结字要“点画呼应,顾盼有情”,做人要讲信任,和睦相处。孟子说得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为大丈夫也。一个人得意也好,失意也好,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总是那个样子,这是最高境界的修养。
其三“写自己的字,走自己的路”。写字如修行,道由心悟,不可外求。因此,写字要写自己的字。同样,走路要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人生之路。平心静气看浮尘,修身养性忘物我。
总之,书法中充满了艺术辩证法,能丰富人生。书法是一种锻炼,一种美学,一种精神。愿我们在书法中,怡情养性,领悟美学,学着做人,体会人生。
“隶书体”的形成与发展浅析
田德春
我国汉字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加以简化和草化。隶书就是从篆书简化、草化中发展变化而形成的一种字体。
隶书在汉字和书法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文字发展历程来看,甲骨文、大篆、小篆属于象形字。隶书的出现改变了最初造字时所遵循的“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演变成了不完全形象的象形字。经过魏晋又发展成方块的楷书字形。从书法发展史上看,篆书用笔单纯,笔划粗细均匀,行回盘曲。隶书用笔复杂多变,出现了“八法”既:“平、竖、波、撇、捺、点、折、钩”。在技法上也丰富了,出现了转、折、顿、挫、方笔、圆笔诸多技法,提升了书法艺术的表现力,为以后楷、行、草各种字体、笔法的发展变化开了先河。
依据有关资料,隶书的起源在战国后期。八十年代初,四川青川发现了秦武王二年时的两件隶书本牍。(公元前309年)。
秦朝的隶书实物。流传下来的有湖北省云梦县城西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的1100余枚竹简。这批竹简与青川木牍相距近百年,这些字体的特点与大篆、小篆相比较而言,已明显是一种新的字体。其用笔上改变了篆书圆浑、均匀的笔法,而变得富有变化,欹斜有致。这种亦篆亦隶的书体应是早期隶书的基本面貌。秦隶在汉字发展史上,起着上承大篆,下启汉隶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这些竹简的书写者大多是当时地方政府的下层人员,过去一般都认为是秦代狱吏程邈所创,但是这个说法与事实不符。就在发现的这批素简中,就有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80多年所书写的,可见程邈绝不是隶书的创始人。一种书体的形成,是在群众书写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绝不是某一个人在短时期内所能创造出来的。它必定有一个发展过程。
两汉时是隶书发展的成熟期。近年出土了的西汉中期至东汉的竹木简牍。这批新的史料,打开了人们的眼界,发现隶书在西汉的中后期即已成熟。过去由于简牍帛书尚未出土,长期以来,人们研究和摹习隶书只能从碑刻中去取材,其中以东汉后期庙堂巨制《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及《华山碑》、《张迁碑》等为主要内容。
魏、晋、南北朝是隶书的转变期。在敦煌发现的魏人写经中也能看到隶书向楷书转变的字体。笔法上的显著变化是增加了挑法,减少了捺笔,用顿法或者戈法替代了捺法。横平的写法,由横画的左低右高来替代。转折处的收笔增加了提按出锋的效果。魏晋以后隶书被楷书取代了,因此魏晋隶书只趋形式,完全失去了汉隶自然生动的韵味与特点。
唐朝以楷书入隶,唐隶失去了浑厚古朴的韵味,波磔之法千人一面,如出一人之手,故后代学习隶书的人,极少从唐隶问津。欧阳询、徐浩、韩择本、蔡友邻、李潮、史惟则所作的隶书也不甚高明,故隶书到了唐朝,不论从隶书的理论考证研究上,还是从隶书的艺术创作上,都降到了低谷。
宋、元、明朝是隶书的保留期。宋代部分士大夫对汉代隶书的碑石做了系统的考证,整理释文,这无疑是宋人对隶书的一大贡献。但在隶书的创作中,却都继承了唐朝写隶书的方法,没有什么新意。元朝的赵孟頫,明朝的沈度、文徵明、王铎诸辈也有隶书作品传世,但书风每况愈下,仅余隶书的外壳,而乏质朴醇厚的神韵。
清朝是隶书的复兴时期。隶书经过1000多年的沉寂,直到清朝才发出异样的艺术光彩。清代出土了大量的三代钟鼎、西汉的碑石、陶器、瓦当、钱币、兵器,其上的文字引起了人们的复古兴趣。有识之士已不满足于以“二王”为代表的帖学,于是从篆、隶去探索艺术上的新境界。他们直接从汉隶入手,又吸收晋唐以来各种书体的成熟笔法,使隶书的面目为之一新。清朝复兴隶书对后世影响较大:清初的郑簠,开创了清代隶书变格的先声,其后“扬州八怪”之一金农,为隶书变革最大胆者。清朝乾隆年间的邓石如,以篆法作隶书,且中锋与侧锋并用,被称为碑学大师。
清代复古尚碑的书风一直影响到民国,在当今的书坛上也明显有一批继承清代书风的书法家活跃在书法领域里,影响颇大。未来隶书的发展还需更好地继承前人的书法精华、不断发展、不断创新。